中心简介

广州医科大学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成立于2003年,于2006年入选广东省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本着“夯实基础、强化能力、突出创新”的教学理念,中心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根据基础医学各学科的特点及社会对医学人才的需求标准,进行优势资源和课程整合,创建了“一核心、四平台、四模块、三层次、五结合”的多元化渐进式实验教学体系。

 

        实验教学体系

    中心以“培养具备人文素养和岗位胜任力的创新型医学人才”为核心,将各基础医学课程整合为四大教学模块,依托四大平台实施基础性、综合性、创新性三个层次的实验教学,把“人文与医学、基础与临床、教学与科研、实训与虚拟仿真、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原则贯穿于教学全过程。

    中心通过遗体捐献者纪念活动、医学伦理等教育,将人文教育融入基础医学教育中;运用CBL、PBL等教学方法,结合高级智能综合模拟人等共享资源,将临床典型案例融入基础医学教学中;通过科研成果的转化,将新理论、新技术融入实验教学,实现教学与科研相长;利用虚拟仿真实验平台,模拟实验全过程,将其作为课内实验教学的补充和辅助工具,解决了传统实验教学中存在的珍贵标本来源匮乏、环保等实际问题,同时打破时空限制,保证学生随时联网学习,提升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利用国家、省级重点实验室研究所等学科资源、校外协同育人基地等优势力量,实现了课内、课外多元化教学和校内校外协同育人的目标。

    为夯实学生基础医学知识功底,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中心在实施基础性实验教学之外,尚开设了综合性实验50项、设计性实验77项。围绕教学内容,中心以赛促训,开展基础医学知识竞赛、基础医学实验技能大赛等活动,深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鼓励学生尽早接触科研,拓展实验教学;中心聘请学校各优势学科的杰出专家做兼职教师,建立导师制,专设了大学生创新实验室并配置相关精良仪器供学生使用,借助科研创新实践教学平台,学生在导师们的指导下进行了系统的科研训练,创新实践能力得以提升。目前由学生开发的创新性实验项目达512项,获254项课外科研立项资助,其中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8项|省级57项,并获2项国家发明专利。

    近几年学生在全国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总决赛、“挑战杯”全国及广东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省级以上科技创新活动和专业技能大赛中获得特等奖及一、二、三等奖总计43项,获得广州市及广州医科大学课外科研创新奖61项,公开发表科研论文98篇。

    学校投入大量资金不断完善实验室建设,目前教学中心用地由原来的2485平方米增加到目前的13235平方米,中心仪器设备总值达10525.9万元。

    中心师资队伍建设也不断优化,目前总人数97人,其中教授26人,副高职称41人,中级职称28人,具博士学位者占76%,硕士学位占22%,平均年龄40.7。

依托学校网络信息系统,中心建立了网络化实验教学管理平台,包含教学资源库、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系统、实验室预约系统等模块,同时设置了师生互动平台,方便教师及学生即时使用及互动。

    自获省级示范中心以来,中心的实验教学改革成效显著,建有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门;省级精品课程3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7门;省级精品视频公开课程4门;省级研究生示范课程1门;市级精品课程10门;市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3门。中心人员获教学奖励52项,其中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4项,广州市及校级教学成果奖41项,获全国教师教学竞赛、多媒体教育软件大赛等国家级奖励3项;获各级教学课题立项228项,其中国家级及省级教改项目44项;发表实验教改论文127篇。中心根据学生能力培养的需要,自主编写特色实验教材,正式出版教材63部。

    中心充分发挥辐射示范作用,先后接待了20多所院校参观交流;举办各级别实验技能竞赛和培训班。中心的形态学标本馆、机能学创新实验室、生物毒素实验室三个广州市科普基地,先后对广州市大专院校|和中小学学生及社会人士开放,参观人数累计5万多人次。通过标本展示、视频观看、实验观摩、医学科普讲座、互动答疑及科普资料发放等多种形式,进行科普教育,充分体现出高校的社会服务职能。

    在今后的五年中,广州医科大学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将进一步更新教学理念,不断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使基础医学实验教学成为临床教学的优良基石;为顺应信息化时代对医学教育变革的要求,中心将进一步加强虚拟实验平台建设,扩大数字模拟实验教学,不断完善协同育人机制,提高教学质量及育人效果。未来,我中心将继续凝心聚力,开拓进取,打造特色鲜明、辐射示范效应更加卓著的|国家级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为我国的医学教育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